7月5日上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舉辦藥品電子監管公眾開放日活動,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十余名公眾代表參加了活動。
藥品電子監管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的監管方式創新,也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編碼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給每個最小銷售單元的藥品賦予唯一的電子監管碼。借助于類似藥品“身份證”的監管碼,可以實現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的全程監控。為了讓更多的公眾了解藥品電子監管、參與藥品監管工作,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舉辦了此次開放日活動。
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進”的原則,2007年10月,國家局建成特殊藥品監控信息網絡,實現了對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的動態監控。2008年11月1日起,血液制品、疫苗、中藥注射劑和第二類精神藥品全部實施電子監管。截至今年2月底,國家基本藥物實現了電子監管。目前,藥品電子監管已覆蓋三分之一已批準上市的藥品。公眾購買已納入電子監管的藥品后,可以通過電話(95001111)、手機短信(106695001111)、網上查詢(www.drugadmin.com)、手機影像抓取(下載手機軟件)等多種方式,查詢每一個藥品銷售包裝上的電子監管碼,隨時了解所購買藥品的相關信息。
來自北京市西城區德外街道安北社區的居民李友華將面前藥品包裝上的監管碼用短信發送至“106695001111”,幾秒鐘后,就收到短信回復,內容包括藥品名稱、生產企業、規格、批號、批準文號、有效期、藥品流向等。短信和網絡查詢方便快捷,手機軟件“藥品管家”適合年輕的“拇指一族”,不過72歲的路淑蘭老人更青睞電話查詢手段,“我們沒學過‘bpmf’,不會打字,現在打電話就能查詢藥品真假,不用讓兒女幫忙上網查,方便多了。”還有一位阿姨現場邀請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安排人員到社區的健康講座上,教更多居民學習查詢方法。
今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計劃將麻醉藥品、精神藥品、血液制品、疫苗的進口藥品以及基本藥物地方增補品種實施電子監管。截至目前,全國三分之二的藥品生產企業、所有藥品批發企業已納入電子監管系統,同時,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正在推進零售藥店藥品電子監管試點,積極配合醫療機構實施藥品電子監管,努力確?!秶宜幤钒踩?ldquo;十二五”規劃》提出的“2015年年底前將實現藥品全品種全過程電子監管”工作目標如期實現。
(轉自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